零碳论坛观点 | 贺克斌:“五碳并举”——双碳行动与可持续发展(附视频回放)
零碳智库系列论坛之二
双碳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7月8日下午,零碳智库系列论坛第二期——双碳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举行,并通过清华大学视频号和抖音、搜狐财经视频号、学堂在线、CIDEG视频号等多平台进行直播,当天近13万人次观看直播。
本期论坛围绕“双碳目标与可持续发展”主题展开对话,与气候变化研究者、气候治理专家等一同探讨我国双碳治理体系面临的挑战和优化路径。特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建宇,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朱俊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玲,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段宏波做客本期论坛。论坛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张芳主持。
贺克斌院士首先做了“双碳行动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演讲,并提出未来减碳行动的 “五碳并举”路径。“清华大学CIDEG”根据现场发言实录,整理了贺克斌院士主旨发言内容和对话中的主要观点,以飨读者。发布内容未经发言者审核。
贺克斌院士主旨发言
贺克斌院士主旨发言内容概要:
“双碳”行动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球引起了广泛关注。截止到2021年年底,全球已有136个国家,116个地区,234个城市以及683家企业提出碳中和目标,全球88%的排放,90%的GDP(PPP),以及85%的人口被净零排放目标所覆盖。
2021年IPCC出版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显示,气候变化伴随的一系列天气、气候极端现象,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比如说极端升温,全世界大部分地区都观测到了极端温升频率的提高,这种极端温升与人类活动有非常强的关联度。比如美国的热浪影响了500多万的居民,还有欧洲的热浪、俄罗斯的山火、与加州的山火等。
中国也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根据应急管理部的统计,在中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中,气象灾害占了96%,洪涝占了70%。2021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中有8个都与气候造成的极端天气现象有密切联系。所以在紧锣密鼓的开展“1+N”的政策体系,目前已陆续推出了一批相关政策,几乎覆盖了社会、经济、工业各种发展的领域,与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密切相关的。
多层面战略意义
1、气候履约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签署了1992年的《气候公约》、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和2015年的《巴黎协定》。2015年《巴黎协定》提出要求发达国家在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其余国家在本世纪的下半叶逐步实现碳中和。
2、产业发展
另一个原因是全球的产业发展。世界经济进入“双碳”时代,正在从能源的资源依赖型逐步走向能源的技术依赖型。据国际能源署分析,目前全球的风光资源总量足以支撑逐步从化石能源为主走向以风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为主,资源总量目前没有形成约束。
现阶段支撑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能源形式是煤、石油、天然气三种化石能源,但分布是极不均匀的。这三种化石能源全球前5的储量国拥有这三种化石能源全球储量的62%到75%。风光资源的分布仍然是不均匀的,但不均匀程度相对化石能源稍好。各国是否能够使用风光取决于谁能够更早掌握大规模稳定的使用这些资源的技术,所以各国都在布局与新能源相关的,包括整个能源系统的研发计划、产业推进计划,以及相关的政策等等。
3、环境治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面临传统环境污染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美丽中国目标。从2000年到2022年,对PM2.5的治理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传统的控制阶段(2000年-2006年),一定程度上减缓增长速度,但是没有办法逆转上涨趋势。第二个阶段(2007年-2013年)实现总量控制,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将浓度控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第三个阶段(2014年-2022年)实现了PM2.5浓度的下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都从2000多万吨降到了1000万吨以下,二氧化硫排放量降到了3、400万吨,氮氧化物降到了900多万吨。总结来说是以质量为核心的综合控制,但实际上约束强度远大于总量控制。
2020年以后,改善空气质量的核心在于协同控制。以2020年全国337个城市的平行PM2.5浓度为基础,如果采取传统控制方法,到2060年最多能够把全国300多个城市平均浓度降到25。但是若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PM2.5会降到20。如果2028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PM2.5浓度会降到18%。如果碳达峰后能够走向综合路径,最终全中国300多个城市的平行PM2.5的浓度会降到8.9,这个对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
资源减碳的五大路径
气候履约、产业发展和环境治理,特别是美丽中国目标的三重含义,对“双碳”行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含义。但双碳目标的实现面临非常多的问题,有下述五大路径可实现减碳。
第一,资源增效减碳,通过节能增效,比如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等手段,在实现经济目标的同时减少能源使用。中国现阶段的能耗水平每降1%就可以减1亿多的二氧化碳,虽然我国节能降耗已取得长远进步,但仍有比较大的空间。
第二,能源结构降碳,即从高比例的化石能源结构调整到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结构。未来能源体系以新能源、可生能源为主体,据国家气候中心分析,该过程中的风光资源在2050年将会达到60亿千瓦,相当于2020年累计装机量的11倍。据分析,2020年,中国光伏潜力相当于同年电力需求13倍,代表资源量是足够的,特别是西北、华北、东北电网都超过了各自电力需求,但华东电网不足以满足自身需求,所以需要电网之间互补。整体来讲中国低碳转型的能源资源基础是丰厚的,新能源资源储量大于碳中和愿景下的风光发电需求量的,能够逐步实现 “双碳”目标。
第三,地质空间存碳,即使有稳定的能源系统、电网系统,也会使用一定比例的化石能源,其产生的碳要通过CCUS等技术进行利用与封存。这与中国的技术、产业链空间布局和盆地的储碳能力密切相关。在充分利用碳并循环利用后再进行储存。
第四是生态系统固碳。这与山河林田湖草沙的治理是完全一致,通过生态系统的固汇增汇来实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最大化。
第五市场机制容碳。2021年7月16号我国开始启动碳市场,目前在电力系统领域开展,已覆盖二氧化碳排放的35%并逐渐推广至八大行业以及个人足迹,未来将扩大到百分之百覆盖。
要实现 “五碳”的推进,中国面临很多挑战,最核心的挑战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国际能源署对全球支撑碳中和目标的技术进行分析,发现如果全球想要2050年实现近零排放,一半关键技术需要实现商业化的,还有一半将在未来几十年逐渐成熟。科技部对支撑我国“双碳”目标所需要实现的科技力量进行分析发现,目前支撑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技术中有1/3已经进入商业化阶段,1/3在中试示范工程阶段,还有1/3在概念和研发阶段。未来几十年需要突破接近2/3的技术,所以科技创新的任务非常繁重。
“双碳”目标行动非常复杂,需要“五碳”并举来实现目标,还需要大量的技术、产业支撑。要想实现气候和环境的协同治理,还需要一个合理的综合决策支撑系统。不仅包括新能源、风光资源、水资源、土壤资源、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和生态系统的共建,还包括产业推进过程的碳交易、碳价、碳核算、检测等系统。
圆桌对话主要观点
Q1
如果要支撑 “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怎样的良好治理体系?这种理想的良好治理体系的核心要素和核心特征是什么?
贺克斌:“双碳”目标对中国来说是一个40年周期的目标,问题的起源和解决路径的大方向是清楚的,问题的根源是化石能源的高比例使用造成大量碳排放。解决问题的关键在风光资源,即如何大规模、稳定使用风光资源。从路径而言,资源增效减碳是第一位,通过能源结构降碳来实现最终大规模减碳。因此需要根据国家能源特征来设计不同战略见的转换,其中的核心就是在技术创新竞争中掌握主导权。
中国在某些特定技术上具有优势的,但整体上,剧欧洲专利局统计,全球低碳技术专利,欧、美、日各占了20%以上,韩国和中国大概分别10%和8%。我国在未来一定要掌握好减碳路径,良好衔接碳达峰与碳中和,并在科技创新领域发力。
Q2
目前“双碳”治理体系与传统的环境污染,比如PM2.5、大气颗粒物的治理体系的协同过程中,存在哪些困境或者难点?
贺克斌:大气环境和“双碳”本质上是有非常好的协同的基因,但中国过去21年已经将PM2.5浓度降到比较低了,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但世卫组织的标准是不断变化的,因为中国环境污染治理也需要不断努力,“十四五”期间也在研究如何进一步。
中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就是人口老龄化,老龄化过程实际上增加人们对污染的敏感性。据未来健康经济学家的分析,今天多花一块钱治污,未来少花十块钱治病。因此需要坚定的不断治理环境污染,但在具体路径上存在一些问题。据测算,传统路径到2030年的减排潜力会变得非常小,所以中国未来的路径一定需要和碳相结合。环境部发布的文件可以看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思路,但具体的执行路径和技术设计还需要进一步解决。
“五碳”中的生态系统固碳与减污降碳协同里的生态,山河林天湖草沙,完全一致。减排和增汇两个方向在路径和技术上,以及政策协同上还需要相关设计,包括市场如何衡量,外部化如何定性等问题都需要政策来解决。
Q3
面对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会给“双碳”治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压力?如果着眼于未来,应该怎么样去协同我们国内的“双碳”治理体系跟国际治理体系之间,使得两个系统能够得到有效的协同?
贺克斌:国际形势虽然具有不确定因素,但“双碳”治理、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的问题。从中国来讲,虽然不能无视国际因素,但方向不变,路径的走法或者步伐需要调整,在确保14亿人粮食、能源安全的情况下加快推进我们目标的实现。
“双碳”的行动是展示和重塑中国全球竞争力的良好机会。UNEP报告显示,北京在过去20年中GDP涨了13倍,机动车涨了快6倍,人口能源涨了7、80%的同时治理了大气污染。北京的成功经验对全世界具有参考意义,也向其他国家展示中国的技术与制度优势。
在产业竞争的角度中国具有优势,但欧美日韩等国都以科技促产业发展,所以时间窗口非常有限的。中国要在保证粮食、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去抢机遇,这也会让全世界了解中国的发展路径,并对全球做出实质性的贡献。通过做实事情来展示实力来,重塑全球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
Q4
对未来“双碳”治理的寄语或者期望?
贺克斌:“双碳”治理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核心路径。
直
播
回
放
请您扫描以上二维码观看直播回放
“零碳智库”行动倡议
国内多家智库机构联合发起了“零碳智库”行动倡议,该倡议在鼓励机构自身管理运营低碳转型的同时,强调发挥智库在知识创造、政策影响和公众教育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通过开展双碳相关的联合研究、创新育人、教育传播、建言献策等行动,切实提升双碳决策咨询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应有贡献。“零碳智库系列论坛”作为该行动倡议策划的品牌活动之一,于2022年6月正式上线。在这里我们将分别就未来人居、可持续城市、智能交通、能源转型、碳市场、绿色创新人才等多个主题进行讨论,欢迎持续关注!
微信编辑:李方芳
推
荐
阅
读
同步关注CIDEG自媒体平台
CIDEG视频号
CIDEG微博